群眾防范網絡謠言需要提高自身信息鑒別能力,并采取主動措施避免成為謠言的傳播者或受害者。以下是具體方法:
一、提高信息鑒別能力
1、核實信息來源
優(yōu)先查看信息是否來自官方平臺(如政府網站、“上虞發(fā)布”等公眾號、權威媒體)。警惕“網傳”“聽說”等模糊表述,避免輕信無明確來源的信息。
2、交叉驗證內容
通過多個權威渠道(如官方通報、主流媒體)對比信息內容是否一致。通過官方通報、主流媒體或“上虞公安”等政府公眾號多方查詢來辟謠。
3、辨識“標題黨”和煽動性內容
惕夸大事實、制造恐慌或帶有極端情緒的標題(如“緊急通知!”“出大事了!”)。理性看待“吸睛”圖片或視頻,可能被惡意剪輯或
斷章取義。
二、養(yǎng)成科學應對習慣
1、“三不”原則:不信謠、不造謠、不傳謠。不信謠:對非官方渠道的敏感信息保持懷疑態(tài)度。不造謠:造謠是要負法律責任的。不傳謠:不隨意轉發(fā)來源不明的內容,尤其避免擴散涉及公共安全、疫情、政策等領域的傳言。
2. 主動求證:通過以下方式快速驗證信息真?zhèn)危簱艽蛘諢幔ㄈ缟嫌荨?2345”市民熱線)。
3、警惕“偽科學”和詐騙類謠言:對養(yǎng)生偏方、免費領獎、掃碼領補貼等“利誘型”信息保持警惕,謹防個人信息泄露或財產損失。老年人可求助子女或社區(qū)工作人員核實信息。
三、善用舉報渠道
1. 發(fā)現(xiàn)謠言立即舉報:可通過撥打110或者向社交平臺(如微信、微博)官方舉報功能反饋不實信息。
2. 保留證據(jù):截圖或保存謠言鏈接、發(fā)布時間、傳播賬號等信息,便于警方追溯源頭。
四、提升自身素養(yǎng)
1、學習法律知識。了解《網絡安全法》《治安管理處罰法》中關于造謠傳謠的處罰條款,明確法律紅線(如編造虛假信息最高可處10日拘留)。
2、關注反詐防謠宣傳。參與社區(qū)、學校組織的反謠言講座,學習典型案例。青少年可通過“開學第一課”等渠道增強網絡信息安全意識。
五、家庭與社區(qū)協(xié)作
1、幫助易受騙群體。子女主動為家中老人講解常見謠言套路,協(xié)助設置手機安全過濾功能。社區(qū)可建立“反謠言互助群”,及時分享官方辟謠信息。
2、理性討論網絡熱點:遇到爭議性話題時,避免在情緒沖動下轉發(fā)或評論,等待權威部門發(fā)聲。
總結口訣:“一核二查三不傳,官方渠道最安全:遇事冷靜多求證,謠言止于智者間。”
通過以上方法,群眾可有效降低受謠言影響的風險,共同維護清朗網絡空間。上虞公安也呼吁市民積極行動,發(fā)現(xiàn)謠言及時舉報,形成全民反謠的社會合力。
紹興市公安局上虞區(qū)分局東關派出所宣